【就业创业指导】与热爱,并肩同行
来源: Gail 中国大学生就业
刚刚结束了一段曾经很向往的实习,体验了向往的公司、向往的职业、向往的经历。为期半年的历练,我把它定义成一场与热爱并行的华丽冒险。
带着热爱,不惧挑战
2019年夏天伊始,我成为了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实习娱乐记者,这份肩负着热爱和专业双重使命的工作让我兴奋了好久。庆幸自己能够在茫茫招聘讯息中找到这一份属于自己的偏爱,更感谢抱着“无知者无畏”态度的我没有放弃这个体验梦想职业的机会。
娱记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刚进公司的我本以为顶着实习生这个身份只需要整理整理录音、梳理梳理资料、联系联系艺人公司就可以,但实际上实习生和正式娱记没什么区别,平日里简单的整理资料只是最基础的工作,写消息、做群访、做专访、跑发布会、听研讨会才是更艰巨的任务。刚进公司一周的我,甚至还扛起了行李箱,去湖南完成了我人生第一次“出差”。
那是一档综艺节目的发布会,浩浩荡荡的四十位节目选手把现场挤得满满当当。我一次又一次举起酸痛的手腕,让手机捕捉着新闻亮点,发送给公司的记者前辈,然后收到对方不太满意的答复,这似乎是一个令人沮丧的死循环。那次拍摄的现场视频一个也没有用上,而最终稿子改了五遍,标题改了三遍,被老师发现三个错别字、两个错标点,纠正两个表述不当问题。
终于,我在一个炎热的午后看到了在网站上标着自己名字的这篇稿件,心情五位杂陈,混杂着历经艰难险阻过后的纠结,以及走过黑暗最终寻得光明的成就感,还有那一份冲向未知挑战的不安。就这样,我开始真正踏入这个职业。那天,指导我的记者前辈给我发了一条微信:“你好,欢迎来到这个圈子。”
作为一个新闻系的学生,自己的稿子被编辑改很多遍的事实给了我这个“娱乐新人”巨大冲击。除此之外,这个圈子带给我的第二个困难也接踵而至。依旧是窗外温度让人大汗淋漓的夏天,编辑让我参与策划一场音乐论坛的综艺,从论坛主题到主持词,再到每一个环节的每一个问题都要完成。
论坛当天,那个修改了很多遍的论坛主题被印在走廊、电梯、会场的各个角落里,我看着那熬夜产出的十二个字有点出神。我坐在速记旁边,一边出同步稿一边盯着舞台上的几位“大咖”一一回答着我绞尽脑汁想出来的问题,看到他们意见相左时还不忘开启争辩交锋,那种感觉特别奇妙。当下内心喷涌而出的成就感,让那背后纠结迷茫的深夜都变得不值一提了。那次论坛过后,公司奖励通告上第一次有了我的名字,我疲惫有兴奋地打开自己的微博发了动态:“感谢老师给机会,让我进入这个圈子。”
后来,打开电脑上名为“圈子”的文件夹,我发现发布会的稿件,我一共发了二十五篇。除了音乐的论坛,综艺的、电视剧的论坛策划也满满当当占据了那个小小的文件夹。
带着热爱,见证不凡
曾经觉得写在“热搜”里的那个世界好像离现实生活很远,镜头、灯光、话筒放大了声音,也放大了着那些身处其中的人背后的光芒。实际上,在实习期间我用眼睛捕捉了更多光鲜背后的不易,也明白在沸腾的流量和声音背后其实充满了人间烟火。
在北京刚刚开始穿上羽绒服的季节,我第一次体验剧组探班采访。在京郊的一个影视基地,一部展现老北京生活的电视剧正在拍摄,迈进剧组那扇生锈的大铁门,猝不及防地被一股寒风袭击,虽然是室内的摄影棚,但是却冷得人发抖。
我一边观看演员们拍戏,一边环顾着用板子搭起来的四合院,发现了一位大家熟悉的女演员正缩在道具沙发上背台词,她身上裹着大衣和毯子,手上捧着一杯热水,和平时穿着精致礼服微笑的形象太不一样,瑟瑟发抖的她竟让我觉得有几分可怜。
群访的时候,所有的演员都裹着厚厚的羽绒服,我也连同着他们情不自禁地抖起了腿。和剧组一起用过简单的午餐,完成采访任务的我用最快的速度离开了片场,在温暖的车里休息了好久才回过神儿,转念一想真不知道那些演员在寒冷中是怎么熬下去的,拍戏,真的是好辛苦的工作。
年底,公司办了一场晚会,筹备阶段全公司上下都紧紧张张,我也为了一组宣传文案每天走在路上都在思考怎么把文字改得更好。晚会那天,我和记者前辈在专访间里忙前忙后,看着活跃了一整年的艺人都出现在面前,最初的感觉真的有点不真实。随着一组组艺人走进这间小屋子接受采访,我却看到,这些总是被万人簇拥的明星原来也是如此真实。
在会场里冷得待不下去的女影星搬着椅子“赖”在我们专访间里,角落里的她感叹着我们的屋子好暖和,裙角那几颗晶莹的水钻蹭着椅子上的铁艺花纹发出微小的“叮咚”声;
带着红透大江南北男明星的经纪人看到了采访背板上的品牌商标立马发现问题,耐心地和记者、摄像沟通,他们快速地用桌子、沙发遮住了和男明星代言冲突的商标,打扮精致的男明星终于坐到了专访的沙发上,对着经纪人放心地送出一个迷人的微笑;
身着黑色西装的男明星带着寒气匆匆踏进专访间,已经是“爆红”象征的他对着经过的每一位记者点头问好,负责会场流程的工作人员一遍又一遍催促他下楼领奖,结束采访后记者对他说:“可能要麻烦你跑一下了。”他抬起亮亮的眼神回应:“没问题。”便飞快地冲出了房间,锃亮的皮鞋在地板上划出一道算不上刺耳的尖叫;
一位前辈级别的女星穿着银色长裙缓缓步入我们的房间,她盯着沙发旁那盆淡黄色的塑料花看了好久,随后好奇地感叹:“好漂亮,你们说这是什么花?”她旁边的工作人员调侃道:“没有人会理你的。”女明星依旧看着花:“那就叫它好看的黄花吧。”
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那天发生了好多好多,还有总是在喜剧电影中活跃的男明星对每一位记者真挚鞠躬祝福新年快乐,男子团体的年轻孩子们好奇地盯着速记的键盘和电脑屏幕仿佛一定要弄明白为什么她打字那么快,还有妆容精致的女明星在握过记者的手之后记下了那温度:“你的手好凉,快暖一暖。”我才明白,离开了镜头和喧嚣,这个圈子里的人都在真实地生活着。
娱乐的行业承受了最多的误解,误解镜头前的人总是带着面具生活,误解他们只要一个微笑就可以换来衣食无忧的生活,却忽视了他们为此承受的压力,忽视他们身旁人的努力和专业。体会了镜头外的这一切,六个月后我更了解,所有的职业都是诞生于人间烟火,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在用尽全力打拼,都值得尊重。
带着热爱,遇见温暖
虽说平时在准备考试的时候也能把采访技巧背得滚瓜烂熟,但实践和理论总有差距,作为新人记者,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冲劲儿,我也在慢慢摸索工作的技巧。我一面迎接挑战,一面接受者这个圈子里的老师、同时带给我的温暖,他们像是注视着一个孩子的成长,给我指导,更给我鼓励。
还记得第一次去专访,我把紧张心情掩饰在略带尴尬的笑脸之下,一面故作镇定地等待,一面用手指捏紧了准备了好久的采访提纲。在等待间隙,摄像老师似乎看出了我的不安,故意开启了一些轻松的话题,他谈自己拍摄时曾经遇到的困难,还回忆刚工作时自己犯过什么令人捧腹的小失误,他告诉我这些都没什么大不了的,工作这个东西总是会越来越熟练。
讲着讲着,有人敲门说艺人来了,那是两位主持界的前辈。匆匆问好后我们开始采访,幻象中那些“不配合”、“不回答”都没有出现,两位默契很足的采访对象一问一答,还相互引申问题、嬉笑调侃,采访现场不时爆发阵阵笑声,每个问题也都回答得异常饱满。采访结束,我对着从小就欣赏的这两位主持人提出了合影请求,他们微笑着回复:“当然可以。”我略带兴奋地站在男主持的旁边,他还特意把我拉到两人中间站定。
那一次宝贵的定格扫除了所有的忐忑,之后的每一次访问都是带着自信去的,和摄像老师的话题也从怎么采访变成了生活工作的闲聊,手心不再冒汗,眉头不再紧皱,第一次采访那天从工作人员到摄像老师所有的指导和鼓励都化成阵阵暖意,成为了脑海中不会遗忘的回忆。
离职那天,实习的指导编辑老师拉着我聊起了未来的职业规划,她说这半年来我特别“靠谱”,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和我一起工作。其实六个月前,我压根不会想到自己能得到这样的肯定,那时的自己还不确定那份“一腔热血”和稚嫩的好奇心会带来什么,战战兢兢地走入这个所谓没有人情味的圈子,没想到离开时带走的都是满满暖意。
短暂的时光里也经历了不少挫折,也会有那么几个片刻怀疑自己是不是被热爱冲昏了头脑,但每次打开网页、微博、微信,看到自己采访、参加活动后写下的一篇篇稿件,自己打电话求证、搜集资料后整理的报道,都觉得那份挫折本就是理所应当,是一个记者应该经历的成长轨迹,更是一份热爱背后应该面对的挑战。离开那天,我在朋友圈写下了心里的声音——“短暂地和曾经的梦想并肩同行,会永远记得这段时光。”
在春节到来的前几天,我正式结束了实习。这份工作如想象一般地让我投入了全部热情,但却没想象中那么“不接地气”。半年里,经历了所有记者都要克服的心理障碍,捕捉了文艺工作者们的辛苦日常,收获了老师们的祝福和鼓励,更明白了所有职业都汇聚了尊重努力的人不断克服困难、积累错误、突破自我的勇气和能量。一年后毕业的我不确定是否还能和这份工作有交集,但我坚信这份面对热爱的执着和坚持,会一直留在身体里,予我向前迈进的力量。
热爱其实有时不似想象中的那份光鲜,但向着热爱,你却能看见那个不断成长的自己。
如果你还没有与热爱相遇,
那就创造机会,
勇敢一次。
编辑:李晨
制作: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