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就业创业指导】社保局发布八大求职陷阱 需擦亮眼睛谨防受骗
来源:重庆晨报
恭喜你,已被我公司录用,入职需缴纳相应资料费,请你于近日前往我公司进行入职登记?”“是的,我们需要在每个员工入职前为员工购买相应五险一金,请你放心,这是正常收费。”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八大陷阱提示,请求职者在遇到这样的情况,要谨慎对待,不法分子正利用求职者求职心切的心理,诱导求职者受骗,请一定要擦亮眼睛,谨防受骗。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醒求职者在接到招聘邀约后,要及时核查相关信息,特别是要到市场监管部门的官网查询该用人单位注册或备案情况。如遭遇求职陷阱或人身安全受到威胁,请立即向公安部门报警。政策咨询、信息查询、办事指南等可拨打电话12333咨询。
警惕“黑中介”
案例:打工者小徐联系了某求职中介公司,缴纳200元押金后,接到的任务是在电线杆上刷宣传广告。但他仅干了一小时就被联防队员勒令停工,联系中介后被告知押金不退。工商所方面称,这是一家曾被取缔的黑中介。
防范提示:“黑中介”是指非法机构以介绍工作为名,向求职者变相收费。求职者要核实中介机构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是否包括职业介绍业务,是否具备《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
警惕“假猎头”
案例:陈某接到一位自称是“高级猎头顾问”的电话,对方准确说出其个人信息,并称可提供高薪职位。陈某信以为真,不久就收到面试通知,但要先汇2000元服务费,入职后返还。陈某汇款后前去面试,对方表示并未委托招聘,当他再次拨打“猎头”电话时,对方已关机。
防范提示:“假猎头”是指某些诈骗人员自称“人才猎头”等,向求职者承诺提供高薪职位,但须缴纳服务费。求职者要尽量通过用人单位官网核实工作内容和性质,核对薪资水平是否合理。
警惕“假老乡”
案例:火车站、汽车站周边,时常出没一些骑摩托车或开面包车的人,他们看到拖着行李的农民工,就会主动上前套近乎。农民工小高刚下火车,就轻信了一位自称是“老乡”并许诺可以介绍工作的人的话。“老乡”开车带他到一个回放着招工牌子的工厂后,就赶他下车并要200元车费。
防范提示:“假老乡”是指某些诈骗人员以“老乡”的名义,主动搭讪求职者,热心介绍工作,骗取钱财。求职者到陌生城市,尽量到正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求职,切勿轻信“老乡”说辞。
警惕“假兼职”
案例:诈骗人员发布“兼职刷单立马返现;足不出户,月薪过万”的信息,炮制出“兼职刷单”陷阱。一名受害人称其在收到“兼职刷单”短信后,按指引刷单返现,结果被骗1.8万余元。
防范提示:“假兼职”是指某些诈骗人员打着高薪兼职、点击鼠标就赚钱、刷单返现等幌子进行诈骗。求职者不要轻信既轻松又赚钱的“好差事”。同时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不要轻易泄漏银行卡、网银密码等信息。
警惕“乱收费”
案例:一些中介公司与“皮包公司”合作,先由中介公司以推荐工作为名收取报名费服务费等,后由“皮包公司”假装招聘员工,收取体检费、服装费、押金等费用,再编织种种理由拒绝求职者上岗或中途辞退。
防范提示:“乱收费”是指用人单位或中介机构以用工为名收取报名费、体检费、培训费、押金、岗位稳定金、资料审核费等费用。求职者谨记找工作并不需要费用。入职求职通常是要求求职者自行到二甲以上医院进行,正规单位不会代收体检费。
警惕“扣证件”
案例:“扣证件”是指用人单位或中介机构借保管或经办社会保险、申办工资卡等业务名义,扣押求职者身份证、毕业证、学位证等证件原件。李某到某公司工作时,负责人要代管身份证。可上班后他发现,实际工种与当初承诺的有很大出入,李某要求辞职并归还身份证,可老板不仅不归还,还向他讨要违约金。
防范提示: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扣留他人证件原件,求职者不要将证件原件交付他人。需要提供证件复印件的,要注明具体用途。
警惕“培训贷”
案例:王某即将大学毕业,听信某培训学校“培训后高薪就业”的承诺,在培训前按要求办了贷款。然而,培训结束后,该学校并未兑现承诺,还让王某欠下债务。王某意识到受骗,但因难以证明对方欺诈,最终无力维权。
防范提示:“培训贷”是指某些培训机构以高薪就业为诱饵,向求职人员承诺培训后包就业,但须借贷支付培训费。求职者参加培训前要看培训机构是否具备培训资质、经营范围是否包含培训内容、承诺薪资是否与社会同等岗位条件薪资水平大体一致。
警惕非法传销
案例:非法传销是指组织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其缴纳以购买商品等方式,取得加入或发展他人的资格,牟取非法利益的行为。非法传销一般以亲友推荐的途径传播,以轻松赚大钱、无需面试直接上岗为噱头,面试或工作地点都比较偏僻且转换频繁,公司业务不能清晰说明。
防范提示:求职者要了解有关禁止传销的法规,掌握识别传销的基本知识;自觉抵制诱惑,树立勤劳致富、拒绝传销的防范意识。
2. 【就业创业指导】找工作需警惕5类招聘诈骗
来源:中国警察网 作者:新职业
日前,一些用人单位开始招聘人才。公安机关梳理出5类招工诈骗伎俩,帮助求职者识破不法分子的花招。
1、“双簧”
一些劳务中介为获取应聘者的信任,与一些骗子公司或皮包公司合伙事先串通,先由中介部门以推荐工作为名收取报名费、服务费,再编造种种理由拒绝求职者上岗。
2、“捉迷藏”
一些中介公司在醒目地点张贴诱人的招聘启事吸引应聘人员上门,在收取一定的服务费后称职位已满,并承诺尽快联系其他工作,然后寻找种种借口敷衍。
3、“流窜”
一些不法分子打着虚假单位的旗帜,在人员流动量大的地段租赁临时办公地点,以丰厚的待遇条件为诱饵,大张旗鼓进行招聘,在骗得多人上当交纳报名费后,携款逃之夭夭。
4、“网络”
一些网络骗子利用网络信息量大、范围广的特点,制造招聘陷阱,诱骗求职者把钱存入指定的账户以达到诈骗目的。
5、“找关系”
即谎称与某某单位领导是亲戚或朋友,可以为求职者打通关系找到合适的工作,骗取求职者“打点费”后逃之夭夭。
公安机关提醒,找工作一定要到正规中介,如需交费等一定要提高警惕,以免上当受骗。
3. 【就业创业指导】校招频现“奇葩”事——部分高校毕业生面试现象调查
来源:新华社 作者:新职业
又到一年校招季。记者近日在江西、广东等地调查了解到,在部分高校毕业生找工作面试过程中存在一些“奇葩”现象。
企业假招聘、强毁约、要求不定,应聘者遭遇“花式被坑”
去年9月份,江西财经大学应届毕业生徐震宇找好工作并签订三方协议。他说,他对这份工作比较满意,面试时说得清清楚楚是运营岗,但公司后来以“能力不足”为由把他调到了销售岗。一打听招进去的毕业生都调了岗,因为企业招聘销售岗难,所以在招聘时用了“先引入门、再骗进坑”的手段。
“有一些房地产企业,不打算招人,却在就业季扎堆来学校,以校招宣讲的名义给企业打广告。”徐震宇说,还有企业大张旗鼓地来学校做宣讲,学生投简历时却被告知由于不是211大学,几乎不可能被录用。
遭遇“花式被坑”的还有广东某高校研二毕业生朱小玲。经过好几轮面试,击败了几十个竞争对手,她终于被自己心仪的一家互联网公司口头录取。然而,还没等到录用信,她就被公司告知临时取消了招聘计划,还没就业就失业了。
最近,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应届毕业生姚冬辉同样郁闷。有着学生会工作经验和实习经验的他,在面试中多次“折戟”。“企业说我能力太强,不适合这个岗位。”姚冬辉无奈,能力太强反成了被拒理由,他有些啼笑皆非。
此外,一些毕业生抱怨企业要求捉摸不定,缺少人文关怀。“经常遇到一些企业招聘,要求高学历。其实他们需要的只是处理常规事务的一双手,却要求至少研究生学历。”南昌某高校应届毕业生胡婷婷说,有些企业则相反,不愿意招收能力强、学历高的学生,怕人员流失。
学生刷经验、凑热闹、能力不足,企业也“受伤”
烦恼的不只是就业季的应聘者,招聘方同样表示头疼。
企业宣讲、招聘,一场接一场,让部分学生“放宽了心”。一些学生没有认真考虑过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工作,只是抱着“凑热闹”的心态,游走于各个企业的招聘会,逢摊位就投简历,可是只撒网不收网。“有的好不容易来了,面试时连公司名称、主营业务都不知道。”深圳某公司的人事专员戈琦说。
广州某高校大四毕业生小培,刚刚参加校内组织的招聘会,十份简历全投了出去。小培说,自己之前实习经历比较少,也不知道适合什么工作,只是抱着“海投”心态,面试上哪个算哪个。
“还有一些学生不同。”戈琦介绍,他们能力很强,面试必到,属于“offer收割机”,手握众多录用信为了刷“存在感”,“骑驴找马”的心态不在少数。
此外,代考已经成为一部分应届毕业生心照不宣的求职“小技巧”,这让企业很苦恼。
江西某高校财经专业毕业生小余刚收到一家企业的面试通知,转眼又接到另一家企业的笔试通知。虽然两家撞了时间,但他都不想放弃,便委托同学帮忙代为笔试,还解释说:“其实这种情况比较普遍。”
“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战场上战斗机出场要带上僚机,找工作也一样,往往是一人面试室友陪跑。”就读于南昌某高校的大四学生小曾告诉记者,面试时互相陪伴,一来有个照应,心里有底气,另外还可以刷面试经验。
初涉校招,学生缺乏面试经验,多尝试几次本无可厚非。然而有些学生重点没有放在提升专业素质上,反而指望通过提高面试能力来“迷惑”招聘企业。
“有的学生深谙面试套路,这增加了我们选人的难度。”南昌某传媒公司负责人周毅博说,有些面试中对答如流、侃侃而谈的学生,招进公司后却难以胜任工作;有些财会专业毕业生居然看不懂最基本的财务报表,专业问题一问三不知。想找合适的毕业生也不容易。
增加交流、提升能力,多方联动化解面试难题
针对面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奇葩”事,业内人士认为,需要加强多方联动,了解彼此需求,破解面试难题。
“面试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企业在面试应聘者,应聘者也在观察企业。”江西财经大学就业指导老师曹雯说,企业应当尊重学生,多考虑学生感受,不设置不合理门槛,不盲目提要求,而应根据岗位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人才;不以研究生的要求来衡量本科生,不能让“小马拉大车”。
针对正在求职的应届毕业生,南昌工程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黄春文提醒,毕业生找工作投简历不能一心指望“广撒网”,面试更要提前做好准备。
黄春文建议,在投简历前,学生应先了解所投公司的具体情况,综合网上信息,多请教老师和同学,再决定是否投简历;获得面试机会后,更应端正态度,积极准备,不以“刷经验”为目的参加面试。否则,毕业生很容易在不断面试中迷失自我,可能最后手握一堆录用信却都不满意。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首先应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提高个人素质,在面试时才能更有自信。”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辅导员徐喜春说。
“学校也不应缺位。”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学校可以通过带学生参观企业、邀请行业人员做职业导师等方式,建立起学生与行业之间的联系,增进双方的沟通理解。同时,帮助学生提前构建起职业生涯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新华社记者姚子云、邓瑞璇)
4.【就业创业指导】求职互联网数据分析,如何准备行业知识?
来源:职晓_专注留学生职业成功
对于很多想要从事互联网数据分析的人来说,一大难点就是如何准备行业知识。一方面很少有学校设置像“互联网数据分析”这样的专业,即使有的学校有诸如 digital marketing 类似的专业,跟公司做的也还是差别不小。另一方面还有很多人想从别的行业跳到互联网行业,像 Facebook analytics data scientist 就有很大一部分以前是做金融、咨询之类的。
不管是刚毕业的,还是之前从事别的行业想要转到互联网行业的人来说,如果能顺利搞定面试中的案例分析 (case analysis),基本就成功了一大半。以 Facebook analytics data scientist 的工作要求为例,基本上一半的要求是跟 technical 相关,例如 SQL 等,另一半则主要跟产品相关,考察的是产品思维 (product sense) 和案例分析的能力,此外还有少数的统计、数学、概率等。面试中产品思维、案例分析相关更是占据半壁江山。
然而如果之前没有做过相关行业的话,比如说我,产品相关的知识又是最难积累准备的。在从信用卡转到互联网行业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前辈(的资料)的帮助,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资源。接下来我会在这篇文章里分享一下我的经验,文章最后也会总结一些我认为非常有用的资源,希望能帮助有兴趣的小伙伴进入互联网数据分析行业。
试用相关的产品
所有互联网公司都强调员工要使用自己的产品,也就是所谓的 dogfood,这是提高产品思维最有效的办法,没有之一。比如 Airbnb 会每个季度提供一定额度的金额让员工去度假的时候可以用上,住 Airbnb 上的房源,Uber 会给员工提供 credit 打 Uber 的,Facebook 会给员工提供 credit 在 Facebook 上做广告,通常来说每个季度几百块的样子。通过这种方式员工可能会发现一些 bug,或者提供一些产品相关的反馈等等。很显然,即使你不是上述公司的员工,你仍然是可以使用他们的产品,想想他们为什么样这么做,有什么可以改进的。
以 google map 为例,有一个功能是在达到目的地的时候,会显示出目的地的街景。那么接下来可以有一系列的问题。
为什么要显示出街景?方便用户辨认目的地。除了显示街景还可以显示什么?可以显示附近停车场,或许目的地本身是没有停车场的,那么用户需要停车的话如果能自动给用户一些选择或许是一个不错的功能。
假设要做这么一个功能的话,什么情况下应该显示呢?比如显然应该只有在用户在开车的时候才应该显示,那么如何辨别用户之前是开车而不是走路?比如假如有目的地有停车场的话,那就不需要显示,这又如何辨别?
如果要显示停车场,又需要显示哪些信息?比如停车场的距离?价格?开放时间?假设做了这么一些新的功能出来了,又如何验证效果是否好?A/B test?如何选 metrics?选用哪些用户?类似的问题可以一直问下去,多进行类似的思维训练,对积累行业相关知识,训练产品思维是很有帮助的。而且这种积累并不是说一定要坐在桌子前开始慢慢想,形成习惯了之后,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的想到这些。比如上面的例子就是在一次导航完发现 google map 自动显示了目的地的街景而想到的。
数据分析的工作除了需要技术上的打磨,如何训练分析过程中的思路,也就是 analytical / critical thinking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很有效的一个办法就是碰到一个问题的时候,至少问自己5个为什么,不断深入,剥丝抽茧,问题也自然越来越明朗了。
善用搜索引擎
信息爆炸的时候,如何搜索信息、汇总、提炼出有用的信息变得尤其重要。具体关于如何使用 google的一些技巧,这篇文章就不细说了。另外,墙内的同学们,试试翻墙或者用 Bing 吧。除此之外,知乎和 quora 上都聚集了大量互联网相关从业人员,很多问答也是与此相关的,至于能不能找到你想要的信息,搜索技巧就很重要了。
跟行业前辈交流
这里面的行业前辈可以是已经在行业里工作的师兄师姐(有时候是师弟师妹),也可以是这个行业里并没有什么关系的人。那么如何结识这样的人,并且让他/她愿意帮助你呢?Linkedin 是一个很好的地方。就我个人来说,我很愿意帮助有一定准备的同胞。注意是有一定准备,自己花了一定时间进行积累思索,而不是一上来就问我该怎么办的。这种情况下,我也不知道你该怎么办。即使我知道,告诉你了,极大可能也没什么用。另外即使你不直接认识在这个领域工作的人,很有可能也是可以通过你的好友间接认识的,此外还有一些社交网站,诸如微信群、知乎等,也可以认识不少行业大牛。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知乎大V @曾加,在蚂蚁金服做数据分析。有一回有人问他,作为十几万粉的知乎大V,最好的变现方式是什么?他回答的大意是,通过这样一些资源认识更多的行业大牛,不断增强自己,这是最好的“变现方式”。
另外还有一个很好的办法是通过各种线下聚会,比如美国这边尤其是湾区比较常见的 meetup,不时会有各个行业的活动。这些活动上通常可以跟业内人士聊聊他们做的东西,请教一些问题,而且一般他们也会宣传他们的招人计划,可谓一举两得。
网络资源
不管你是处在世界的哪个地方,只要有网络,也就意味着你可以接入到世界上无数的公开课、行业领头人物的分享。但是信息太多,也就意味着如何精简挑选变得更加的困难。
这里我分享一下过去几年来我总结的一些资源,以及简单的讲一下推荐的理由。
书籍
Zero to One by Peter Thiel -- 从0到1The Hard Thing about Hard Things by Ben Horowitz -- 创业为艰这两本书是讲创业的,都有中文版。如果你还没看过,又想从事互联网行业的话,一定要看一下。虽然是讲创业的,但是却可以让人退一步,在一个更高的角度理解如何做好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