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活动 >> 正文

青衿致远,赋能桑梓 ||大学生“向基层报到”社会实践活动纪实(五)

发布日期:2025-08-24    作者:     来源:     点击:

信息工程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向基层报到”社会实践为抓手,组织青年学生深入一线、服务地方,将课堂所学运用于实践战场,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担当。学院聚焦“科技服务、文化弘扬、基层治理”三大方向,引导学生返回家乡、走进社区、奔赴乡村,把专业知识转化为推动地方发展的现实力量。

信工学子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专业特长,在数字乡村建设、传统技艺数字化保存、智慧社区服务等领域积极作为。他们用数据赋能农业现代化,用创新激活文化生命力,用专业服务提升群众获得感。这场深入基层的实践锻炼,不仅为地方注入了青春动能,也让广大学生在服务与奉献中锤炼本领、成长成才,展现了当代青年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奋进姿态。


精彩正当时!

快来一起见证

“信小青”赋能家乡的生动图景


姓名:黄晓明

班级:计算机2401

实践地点:河南省禹州市火龙镇太和府楼村村委办

实践内容:

2025811日至12日,作为计算机2401班学生,我积极参与火龙镇团委主办的“青有创新 旧物新生”环保实践活动。这场为期两天的实践,让我跳出课本,对“环保”与“创新”的内涵有了更鲜活、更深刻的体悟。

活动现场,一堆即将被丢弃的“废品”成为我们的“创作原料”——塑料瓶、快递盒、旧轮胎整齐摆放,等待被赋予新生命。我和实践伙伴们分工协作,围绕“资源再利用”展开创意实践:我们将塑料瓶精心剪修塑形,再用颜料勾勒出鲜活图案,原本的废弃物摇身变成插满野趣鲜花的创意花瓶;把压箱底的快递盒拆解、折叠、拼接,经过简单装饰,就成了实用性十足的收纳小盒;就连笨重的旧轮胎,也在我们的打磨、刷漆后,化身为院子里亮眼的创意花盆,为角落增添一抹生机。

整个动手过程没有复杂的技术门槛,却处处彰显着青年群体的奇思妙想。每一件“变废为宝”的作品,都凝结着我们对节约资源、循环利用的思考,也让我真切感受到:环保从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而是藏在每一次动手实践、每一次创意转化的行动里。

此次返乡实践让我收获颇丰。作为新时代青年,践行环保是责任,用创新为环保注入活力更应是追求。未来,我会继续带着这份实践感悟,主动向身边人传递“旧物新生”的理念,用青年力量带动更多人关注资源再利用,为家乡的绿色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姓名:卞诗诺

班级:计算机2405

实践地点:河南省新乡市平原示范新区祝楼乡姚村村委会

实践内容:

86日至13日,我怀着期待与热忱,走进河南省新乡市平原示范新区祝楼乡姚村村委会,以一名返家乡大学生的身份,开启了为期一周的政务实践活动。这段扎根基层的经历,让我对“基层政务”的认知彻底走出书本,变得鲜活而深刻。

实践期间,我的核心任务围绕基层政务日常展开:协助整理民生档案、维护村委会办公环境、接待来访群众并解答咨询。出发前,我曾误以为政务工作多是“案头纸堆”的枯燥重复,但亲身参与后才发现,每一份待整理的档案都关联着村民的切身利益,每一次与群众的沟通都承载着他们对政策的期待。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老人前来咨询社保政策的场景。面对老人的疑惑,村委会前辈没有丝毫敷衍,而是蹲下身、放慢语速,用通俗的语言逐点讲解,直到老人点头明白。这一幕让我瞬间读懂:基层政务工作的核心从不是冰冷的流程,而是“以人为本”的温度。

一周的实践,不仅让我熟练掌握了Excel数据整理、基础公文撰写等实用技能,更让我摸清了“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运作逻辑——基层工作看似繁杂,却是连接党委政府与群众的关键桥梁,每一件“小事”都是关乎民生的“大事”。

如今回望这段经历,我真正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深意。未来,我会带着这份从基层收获的感悟与成长,继续夯实专业知识,争取用所学为家乡的发展添砖加瓦,让青春力量在故土绽放。


姓名:杨瑜琼

班级:计算机2406

实践地点: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

实践内容:

暑假期间,我怀揣着为家乡基层建设贡献力量的初心,以返家乡志愿者的身份,走进郑州市高新区社区,开启了为期一周的志愿服务,用实际行动书写青春担当。

此次服务聚焦社区日常事务高效运转,重点推进两项核心工作。一是居民信息“数字化”升级。面对堆积的纸质居民登记表,我协助社区工作人员逐项核对家庭人口、联系方式、特殊需求等关键信息,精准录入社区智慧管理系统。过程中,我反复核查避免错漏,累计完成300余户居民数据整理,为社区建立精准化居民档案、提升管理效率打下坚实基础。二是社区图书“规范化”整理。针对社区活动室图书摆放杂乱的问题,我按照“分类+编号排序”原则,对200余册图书重新编排序号、粘贴分类标签并登记造册,同时优化书架布局。整理后的图书一目了然,方便居民快速找到所需书籍,有效提升了活动室的使用体验。

一周的志愿服务虽短,却让我收获满满。不仅在反复核对数据、整理图书的过程中,锤炼了耐心与细致的品质;更深刻体会到社区服务“小而实”的价值——每一条准确的信息、每一本归位的图书,都是筑牢基层服务的“微小基石”。未来,我仍愿以志愿之名,持续为家乡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姓名:张明亚

班级:计算机2406

实践地点: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

实践内容:
暑假期间,我以返家乡大学生志愿者的身份,走进驻马店市驿城区人民社区,投身社区志愿服务,用实际行动为家乡基层治理贡献青春力量,这段实践经历也成为我暑期最珍贵的成长印记。

在社区服务中心,我的首要任务是社区内部卫生维护。手持清洁工具,我从擦拭办公桌椅的每一处边角开始,再到细致清扫地面缝隙里的杂物。尽管服务空间不大,但“小环境”里藏着“大民生”,唯有不放过任何卫生死角,才能为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营造整洁舒适的办事、活动环境。当最后一抹灰尘被清理干净,看着窗明几净的空间,一股实实在在的满足感从心底升起——这是亲手创造价值的直观收获。

相较于卫生维护,档案整理工作更考验细心与耐心。面对堆积如山的社区文件,我需要逐页核对信息、按类别梳理、依规范归档。重复翻阅、分类标注的过程虽显枯燥,但每当一本本零散的文件变成整齐排列、检索清晰的档案,那份“把小事做好”的成就感便油然而生。也正是在这份琐碎中,我真正读懂了社区工作的不易:每一份档案背后,都是社区对居民的责任;每一处环境的整洁,都是基层服务的温度。

此次社区志愿实践,不仅让我在动手能力、耐心细致度上得到锻炼,更让我收获了沉甸甸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段难忘的经历,让我在奉献中看到了基层工作的价值,也让我更加懂得珍惜身边的美好环境。未来,我会带着这份成长继续前行,用更多实际行动回馈家乡、服务社会。


姓名:王靖龙

班级:计算机2407

实践地点:河南省尉氏县县委

实践内容:
作为返家乡实践大学生,我有幸走进河南省尉氏县县委社会工作部办公室,以办公室助理的身份参与基层工作,在实践中完成了一次从“课本”到“现场”的成长蜕变。

初入岗位,我便将在校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转化为工作实效。面对我县各单位及企业党建工作的调查材料,我承担起信息录入与整理的核心任务——逐份核对数据、分类梳理内容,让零散的调研信息转化为规范有序的工作台账。这个过程让我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了最直观的体会:课本上的理论公式、操作方法,唯有落地到具体工作中,才能真正实现“知行合一”,发挥出实际价值。

在与机关同事的协作中,“高效”与“责任”成为我学到的另一堂课。我们通过明确分工、实时沟通,形成了紧密配合的工作合力,确保上级部署的各项党建任务按时保质完成。这段经历不仅让我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升,更让我真切触摸到政府工作的温度与重量:每一条信息的反复核对,是为了确保党建数据的精准无误;每一份文件的细致梳理,是为了夯实基层党建的工作基础,而这背后,承载的正是为群众谋幸福的初心与担当。

盛夏的尉氏骄阳似火,我与同事们始终坚守在基层工作一线。那些看似重复的信息录入、数据核验,实则是筑牢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螺丝钉”——我们深知,这些平凡的工作不仅为提升民生福祉打下了坚实基础,更在炎炎夏日里,用扎实的行动传递着对群众的牵挂。

此次返家乡实践让我深刻明白:基层工作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润物细无声”的坚守,为党建根基添砖加瓦,为群众幸福筑牢防线。而我也将带着这份实践收获,在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中,继续以实干践行初心,用行动诠释担当。



姓名:闫志宏

班级:视传2402

实践地点:河南省安阳市

实践内容:

这个暑假,我怀揣着服务家乡的热忱,加入安阳市大学生联盟宣传部,在为期近两个月的社会实践中,以多元行动为家乡发展注入青春动能,留下了一段充实而有意义的记忆。

712日,我率先走进安阳市光明街道,参与党史主题分享会。会上,我与街道干部、居民一同重温党的奋斗历程,在交流分享中深化对党史的理解,也更坚定了用行动践行初心的信念。

次日起,即713日至813日,我投入到文峰区三官庙的墙绘工作中。三十天里,我和伙伴们手握画笔,将文明新风、传统文化等元素融入画面,让原本单调的墙面变成传递正能量的“文化长廊”,用色彩为社区增添了鲜活活力。

814日是忙碌又充实的一天。上午,我站上文峰区大学生联盟乒乓球比赛的赛场,在挥洒汗水中展现大学生的运动风采,也收获了友谊与成长;下午,我又前往安阳市人民政府,参与残疾人运动方阵选拔,以认真的态度完成每一个动作,希望能为家乡的残疾人体育事业出一份力。

820日,我的实践脚步来到安阳市仓巷街,加入“河小青”志愿服务活动。我和志愿者们一同清理街道垃圾、宣传环保理念,用实际行动守护家乡的碧水蓝天,让文明成为仓巷街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这段返家乡社会实践,不仅让我深入了解了家乡的发展变化,更让我在服务中实现了自我价值。未来,我将继续带着这份实践收获,以青春之我助力家乡更好发展。


姓名:胡峥

班级:计算机2406

实践地点: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

实践内容:

814日,我以返家乡大学生志愿者的身份,走进鹤壁市淇滨区某社区,开启了为期一段时间的“社区儿童看护”实践服务,主要负责陪伴父母日间不在家的社区小朋友。

初接这项任务时,面对活泼好动的小朋友,我一度有些手足无措。为快速拉近距离,我决定从他们的暑假作业入手——翻开练习册,拼音认读、数学计算、趣味手工等五花八门的问题接连出现。我耐下心来,针对每个知识点反复讲解,直到小朋友点头理解。随着辅导的深入,我逐渐褪去紧张,和小朋友们的相处也越来越融洽,从最初的“陌生人”变成了他们愿意分享小秘密的“伙伴”。

辅导结束后,我们到社区空地,一场热闹的羽毛球赛随即展开。尽管夏日午后气温居高不下,阳光晒得人额头冒汗,但小朋友们挥舞球拍的热情丝毫未减。我一拍、你一回,白色的羽毛球在半空来回穿梭,清脆的笑声和球拍击球声交织在一起,整个下午都被充实与快乐填满。

此次社区实践,不仅让我的假期生活告别单调、更具意义,也为营造积极健康的社区氛围出了一份力。在陪伴与付出中,我学会了耐心沟通、责任担当,真正实现了“在实践中成长”。未来,我期待参与更多社区服务活动,用青年力量助力美好社区建设。


通过此次大学生“向基层报到”

社会实践活动,

广大信工青年将继续:

深耕技术,赋能家乡;

勇担使命,青春作为;

为数字中国建设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