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工程学院以“返家乡·青春建功”社会实践为载体,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青年学子扎根基层、服务家乡,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奉献力量。学院围绕“科技助力、文化传承、服务民生”三大主题,组织学生深入家乡一线,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
信工学子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在智慧农业推广、传统文化数字化保护、社区便民服务等领域大显身手。他们用代码编写乡村振兴新篇章,用技术搭建文化传承新桥梁,用热情构筑民生服务新平台。这场知行合一的实践之旅,既为家乡发展贡献了青春智慧,也让学子们在实干中砥砺成长,彰显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精彩正当时!
快来一起见证
“信小青”赋能家乡的生动图景
姓名:高娉婷
班级:动漫2403
实践地点: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毛庄镇
实践内容:
近日,我响应县委、县政府关于“抗旱保秋”的号召,回到家乡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毛庄镇,以志愿者身份投身这场与旱情赛跑的战斗中。
连续晴热少雨的天气,让这里的农田像被抽干了水分的海绵,干裂的土地不仅让秋作物生长受困,也给乡亲们的生产生活添了不少愁绪。看到这一幕,我和其他志愿者迅速行动起来,钻进田间地头搭水管、查苗情、浇旱田,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去。握着被晒得发烫的水管,看着水流缓缓浸润干裂的土地,听着老乡们念叨“这下苗儿有救了”,浑身的疲惫仿佛都被化解了。
几天的实践下来,手掌磨出了茧子,皮肤晒黑了好几度,但我更真切地体会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分量——每粒粮食的背后,都是乡亲们顶着烈日、踏着泥泞的辛劳。这次“抗旱保秋”不仅是一次劳动历练,更让我读懂了家乡土地上的责任与担当。
未来,我会把这份感悟融进学习和生活里,多回基层、多接地气,用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努力成为能为家乡、为社会添砖加瓦的人。


姓名:王玉帆
班级:计算机2401
实践地点:驻马店市西平县焦庄乡席王寨村
实践内容:
8月1日,我走进席王寨村党群服务站,以一名政务实践参与者的身份,开启了基层党务工作的体验之旅。此次实践的核心任务是协助整理党员资料,在与一本本档案的“对话”中,我对村内党员的基本情况有了系统了解。
整理工作看似简单,实则考验细致与耐心。从逐页核对档案信息,到按规范分类归档,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这让我深切感受到,基层党务工作的严谨性体现在每一处细节里,而这份严谨,正是保障党组织高效运转的基础。
翻阅档案的过程,更像是在品读一部基层党员的奉献史。许多老党员的事迹令人动容: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参与村务管理,在政策落实中主动带头,用行动诠释着“扎根群众、服务群众”的初心。这些故事让我对“党员”二字的分量有了更真切的体会——那不仅是一个身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实践中,我还系统学习了党员信息表的规范填写要求,掌握了档案管理的关键注意事项。这些实用技能,无疑为我今后的工作学习增添了“砝码”。
此次席王寨村的实践,让我对基层党建工作从抽象认知转为直观感受,更在心中播下了责任与服务的种子。未来,我将带着这份收获,更主动地投身社会实践,以优秀党员为榜样,努力在服务社区、奉献群众中实现自我价值。


姓名:周紫佳
班级:计算机2401
实践地点:鹤壁市浚县新镇镇西郭村村委会
实践内容:
2025年7月30日至8月6日,我以“返家乡”实践队员的身份,走进鹤壁市浚县新镇镇西郭村村委会,开启了为期一周的基层政务实践。在协助村委会完成数据录入、文件整理等工作中,我不仅近距离触摸到基层治理的日常,更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收获了成长与感悟。
初到村委会办公室,等待我的是居民信息录入、资料归档、数据集算等一系列看似琐碎却容不得半点马虎的任务。面对繁杂的事务,起初我难免有些手忙脚乱,但凭借专业知识积累,加上村支书和其他村干部手把手的指导,很快便理清了工作思路,从生疏到熟练,逐步融入了基层工作节奏。
“你们年轻人是未来的希望,感谢你们来帮我们分担。”村支书的话让我深受触动。其实更该说感谢的是我——正是村委会提供的实践平台,让我有机会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也正是前辈们的耐心叮嘱,让我懂得了基层工作“于细微处见真章”的深意。
一周的实践转瞬即逝,这段经历却成为我成长路上的宝贵财富。在与基层干部并肩作战的日子里,我的协调沟通能力得到锻炼,专业技能在实践中愈发扎实;更重要的是,我真切体会到“为民服务”四个字的重量,明白了基层工作是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关键。
如今,实践虽已结束,但这份收获将化作前行的动力。未来,我会带着这份基层实践的感悟,继续打磨本领,用所学知识为家乡建设、为基层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姓名:王冬
班级:大数据2401
地点: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惠民社区
实践内容:
这个暑假,我以一名返乡大学生的身份,主动投身社区志愿服务,承担起办公室积存文件的整理工作。
面对堆积如山、分类无序的资料,我沉下心来理出思路:先按年份系统分类,再逐份编号、规范归档。盛夏午后的办公室格外闷热,汗水一次次浸透衬衣,但我手中的活儿没停下。当原本杂乱的柜子被整齐划一的档案盒填满,当社区阿姨握着我的手连声道谢,我真切感受到基层工作的琐碎与价值——每一份文件的规范,都是社区高效运转的基础。
这次实践让我懂得,青年对家乡的热爱,未必是惊天动地的壮举。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做精,就是最实在的回馈。

姓名:吕梦涵
班级:计算机2405
实践地点:周口市西华县奉母镇派出所
实践内容:
这个暑假,我以一名社会实践者的身份,在老家派出所户籍室度过了充实的一个月。这段近距离接触基层政务服务的经历,让我对“民生”二字有了更鲜活的理解。
每日到岗后的首要任务,常常是协助前来办理身份证的乡亲们整理着装仪表。看到大爷的衬衫领口歪了,我会轻手轻脚帮他捋平;遇上小朋友的刘海遮住额头,便笑着递过一把小梳子,轻声提醒“坐直点儿,看镜头笑一笑”。当相机“咔嚓”定格下他们的影像,耳边传来一句句“谢谢娃”时,一股暖意总会涌上心头。
除了辅助拍照,提醒办事群众备齐材料也是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记得有位阿姨来办理户口迁移,因忘带房产证急得直搓手,念叨着家远路偏,来回折腾不容易。我立刻查阅流程中可替代的证明材料,在向民警确认后赶忙告知她:“阿姨您别慌,带购房合同也能办。下次来之前先打户籍室电话问问,就不用白跑一趟了。”听着阿姨连声道谢,我忽然意识到,这些看似细碎的提醒,实则是在为群众的办事路“减负”。
一个月的实践让我深切体会到,户籍室的工作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处处连着最实在的民生。一张身份证照片,要让乡亲们拍得体面;一句材料提醒,要为大家省去奔波之苦。正是这些小事,让派出所与老百姓的心贴得格外近。
从前总觉得“为人民服务”是抽象的道理,如今才真正明白,它就藏在整理衣领的指尖温度里,藏在耐心解释的话语中。原来,把每一件小事办实办好,就是最真切的担当。

姓名:罗亚茹
班级:计算机2403
实践地点: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中华坊社区服务中心
实践内容:
暑假返乡期间,我主动请缨加入社区“旧物焕新”志愿岗,承担起仓库内文件文档类快递、宣传板、奖杯及旧书的分类整理工作。
工作中,我先用手机扫码建立电子台账,再按照“可回收、再利用、待报废”三类标准,为每件物品贴上对应颜色的标签。过程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一摞奖状中发现了多本纪念册。我当即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拭去表面霉斑,将它们单独装入档案袋妥善保存。
连续三天,我弯腰搬抬各类物品,汗水浸湿衣衫,滴落在纸箱上留下淡淡的盐渍。当看到原本拥挤到寸步难行的库房清出了安全通道,社区工作人员将分类清单张贴在门口时,我真切体会到:专业的方法与足够的耐心,能让这些承载着记忆的旧物重新焕发生机。
这段实践经历,让“服务家乡”从一句口号,变成了我掌心实实在在的厚茧,更成为我大学时光里一堂无比扎实的乡土实践课。


通过此次大学生“向基层报到”
社会实践活动,
广大信工青年将继续:
深耕技术,赋能家乡;
勇担使命,青春作为;
为数字中国建设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