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活动 >> 正文

青衿致远,赋能桑梓 ||大学生“向基层报到”社会实践活动纪实(三)

发布日期:2025-07-31    作者:     来源:     点击: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导信息工程学院青年学子在基层实践中践行使命、锤炼本领,信息工程学院以“返家乡·向基层报到”社会实践为依托,聚焦专业赋能、基层深耕、成长淬炼三大方向,组织学子投身基层建设,让青春在服务家乡中闪光。

信工学子以专业为翼、以实干为风,将课堂所学融入基层需求,在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科技科普点亮生活、基层治理智慧升级的实践中,既为家乡发展注入“数字动能”,也让自身在摸爬滚打中练就过硬本领。这一场青春与基层的双向奔赴,正书写着信息工程学子用技术报国、以实干兴乡的生动篇章。


基层有需,青春有为!
欢迎见证信小青的“返家乡”实践故事



姓名:王冬

班级:大数据2401

实践地点: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惠民社区

实践内容:

我是大数据2401班的王冬,我利用假期时间在社区服务中心参与社会实践,期间围绕社区实际需求开展了系列服务工作。

针对社区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我先对社区整体状况进行调研梳理,系统归纳工作人员的档案资料,并重点协助不熟悉电脑操作的工作人员完成纸质档案数字化转换,为社区档案规范化管理提供了支持。结合夏季安全防范重点,我通过向居民发放宣传资料的方式,开展防火、防电、防溺水安全知识普及,进一步提升了居民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此外,我还参与了社区环境清理工作,走访慰问社区老人,详细询问他们的身体状况与生活情况,深入了解其实际困难和需求,并尽力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回顾这段实践经历,我清醒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初期走访居民时,因缺乏沟通经验导致交流效率不高;组织活动过程中,对细节的考虑不够周全,出现了一些小疏漏。但这些问题也成为我改进提升的动力,促使我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



姓名:徐卓妍

班级:动漫2401

实践地点:河南省郑州市新密市平安路社区服务中心

实践内容:

我在返家乡社会实践中参与了社区档案整理工作,主要负责近三年的居民信息、活动记录等档案的分类归档。具体工作中,我先按年份和材料类型系统梳理,剔除重复内容,再用档案盒规范存放,同时制作了电子目录以方便查询。一周内,我顺利完成了200多份档案的整理,让社区档案管理更趋有序。

这次实践让我收获颇丰,不仅掌握了细致分类的方法,更培养了耐心做事的态度。当看到整理后的档案条理清晰、便于查阅时,我切实感受到了为社区服务的价值,也对基层工作的严谨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姓名:赵烽皓

班级:计算机2403

实践地点:河南省焦作市马村区东孔庄村武王街道办事处

实践内容:

2025724日至31日,我回到家乡河南省焦作市马村区东孔庄村,在武王街道办事处参与劳动卫生服务。期间,我清理了院内丛生的杂草,手持扫帚清扫散落的落叶,俯身擦拭办事台,对办公室整体卫生进行了彻底打扫,同时协助整理内务、清洁桌面,确保办公环境整洁有序。

七天的返乡劳动,从清扫街巷到疏通沟渠,汗水一次次滴落在焦作的黄土地上,也一点点浸润进我的心里。为老人分发口罩时,他们接过物品的手带着岁月的温度;帮乡亲们清运垃圾时,耳畔传来的乡音里满是朴实的认可——“这娃中”。正是这些瞬间让我恍然明白:服务从不是机械的任务,而是要将在大学里习得的认知与能力,转化为给家乡捧上的一碗水、递去的一把扫帚,实实在在地解决身边的小事。

如今再看村头的玉米地,叶片绿得愈发鲜亮。这次经历让我暗下决心,未来每个假期都要回到这里,用脚步丈量家乡的每一寸土地,哪怕每次只能让东孔庄干净一分、热闹一分,也足以让这份牵挂落地生根。




姓名:王桂岩

班级:计算机2404

实践地点: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赵河镇古营村小路

实践内容:

暑期返家乡参与志愿服务,让我对这片故土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度认知。在村级档案整理中,泛黄纸页上的政策记录、数据变迁,串联起家乡从农耕旧貌到乡村振兴的发展脉络,让我在历史细节中触摸到故土的成长轨迹;投身街巷清扫时,乡村环境的日新月异与传统风貌的妥善留存形成奇妙呼应,让我读懂传承并非复刻过去,而是在发展中守护文化根脉的智慧;与村中老人促膝长谈,他们口中的乡俗故事、奋斗历程如同拼图,勾勒出家乡不为人知的过往,让这片土地在我心中变得立体而厚重。

服务过程中,曾因对基层情况生疏遭遇沟通瓶颈,手忙脚乱间更懂基层工作的复杂性;也在活动顺利推进、收获乡亲认可时,真切体会到付出的价值。这段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志愿服务从来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一场与家乡的深度对话——在实践中读懂乡土中国的肌理,在奉献中与这片土地建立更紧密的情感联结。

如今再看村里的街巷屋舍,心中已多了份沉甸甸的责任与牵挂。这趟归乡之旅让我明白,所谓归乡,从来不是回到物理意义上的起点,而是带着全新的认知与情感重新扎根。未来,我将带着这份热忱持续为家乡添力,让青春的根系在故土扎得更深,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鲜活纽带。



姓名:程世豪

班级:网络2401

实践地点: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关林街道红旗社区

实践内容:

我是网络2401班的程世豪,返家乡志愿服务进入第十二天,我在红旗社区接到了协助登记60岁以上老人健康信息的任务。面对老年群体的多样化需求,我始终以耐心引导信息填报,用清晰的解释化解操作困惑,在逐人核对、逐项录入的过程中,真切体会到基层服务中“真诚”二字的分量——它不仅是态度,更是让老人安心的底气。

信息登记工作结束后,我主动承担起社区办公室的整理任务。三个小时里,从擦拭积灰的窗台到拖净角落的污渍,从归类散落的档案到重新张贴“便民服务站”标牌,当阳光透过明净的窗户洒在整洁的办公桌上时,我忽然对“服务”二字有了新的理解:它从不是挂在墙上的口号,而是把群众的不便当作自己的事来解决的行动力,是在细微处见责任的实在担当。

此次返家乡志愿服务仍在继续。回望这段经历,与其说家乡有了变化,不如说是我在实践中真正学会了俯下身子做事。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以更务实的作风投入服务,让青春的力量在基层实践中持续生长,用点滴行动为家乡发展添砖加瓦。


姓名:杨瑜琼

班级:计算机2406

实践地点: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

实践内容:

这个暑假,我在郑州市中原区社区参与小学生暑期作业辅导志愿服务,这段经历让我对教育实践有了真切体悟。起初面对孩子们关于拼音声调、进退位加减的连环提问,我一度因教学经验不足而手忙脚乱。但很快,我调整方式:用糖果具象化十以内加减法,借《拼音字母歌》强化声调记忆,将错题转化为“闯关地图”激发兴趣;让聪明却粗心的男孩担任“小老师”培养专注力,给内向女孩盖“小红花”章建立自信心。

几天下来,孩子们作业本上的红勾从稀疏渐至连片,紧锁的眉头舒展成围着我分享玩具、图书的笑脸,朗读声也愈发清亮。这个过程中,我不仅感受着他们的成长,更清晰听见自己因这份责任而加速的心跳。这让我深刻理解,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用耐心与换位思考点燃求知的火焰——当你真正站在孩子的视角搭建认知桥梁,便能见证他们内在能量的自然迸发。

这场返家乡实践,于我而言是双向成长的旅程。孩子们在知识积累中收获进步,我则在教学相长中学会了如何用更贴合需求的方式传递价值,更读懂了耐心与责任的重量。这种相互成就的经历,让这个夏天的意义远超简单的志愿服务本身。

信息工程学院的青春追光者们!

基层一线是青春逐梦的赛场
返乡以专业赋能家乡发展
用代码与技术为数字化添翼
为家乡数字新貌注入信工力量
在基层数字化建设的坐标里
以青春之笔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信工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