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进一步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乡村地区的普及推广,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创新语言文化活动方式,发挥普通话在乡村振兴方面的独特作用。 6月23日至6月30日,信息工程学院“乡”约丹青志愿服务队创新结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咕咕”制作教程赴鹤壁浚县后毛村小学、兰考县西关小学开展“乡”约丹青 “艺”润童心推普送教活动。志愿者用标准的普通话教学向孩子们系统讲解泥咕咕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价值,并手把手指导孩子们揉泥、塑形等泥咕咕制作的传统技法。



课堂上,孩子们用方言提问:“老师,这个地方咋捏呀?”志愿者们用普通话一一耐心解答,在互动中深化了孩子们对非遗的理解。让他们在传承乡土文化的同时,也在志愿者的引导下用普通话描述制作步骤、交流创作心得,让传统技艺成为语言实践的生动载体,乡音与普通话在指尖流淌中和谐交融。





志愿者杨瑜琼在授课后激动的说道:“备课查阅资料时,我对泥咕咕的历史了然于心。但站在讲台上,面对孩子们澄澈的眼睛,用普通话把那些古老的故事和象征意义讲出来,我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当听到孩子们在完成自己的小泥咕咕后,用普通话大声但骄傲地说‘这是非遗!’,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推普在文化自信建立中的基石作用。它让抽象的文化概念在孩子心中落地生根,这种‘播种’的成就感远超预期。”











此次推普送教的成功,验证了“体验式推普”模式的可行性。“乡”约丹青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作为文化推普的实践者,不仅触摸到了文化传承的脉搏,也提升了学生口语表达的规范性与表现力,深化了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有效激发了乡村孩子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兴趣和主动性,为营造良好的校园语言环境播下了种子。未来,信息工程学院将继续坚定探索“推普+”多元路径的决心,在科技之翼的助力下,将推普工作与传统文化教育、美育紧密结合,让普通话和传统文化在乡村土壤中深深扎根、枝繁叶茂。